是具备可行性的。

    中子星的强大辐射暂且不说,关键是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影响之下,仍旧确保精度足够高,还需要时刻掌握空间被引力所扭曲的数据,进行加权计算,才能确保数据不被污染。

    或许通过某种工程上的优化,耗费巨大资源和人力,能再度将时钟的精度向上提一提,但提升个1%差不多就是极限。而1%的精度提升,根本没有意义。

    最终的结果,让人们失望了。

    简单来说便是,就像是一张中间放了重物的蹦床,重物两侧直线距离为一米,沿着蹦床篷布的曲面计算的话,两侧的距离却能达到1.5米。

    高达90%的创造性工作由人类科学家完成。甚至于,此刻有关暗力子的猜测,相关数学论述和模型搭建等,最初也是由人类科学家提出。

    但同时,韩阳也清楚的看到,除了常规性的,人力性的工作,也即没什么技术含量,随便交给一群博士生都能完成,主要考验一个文明组织力和科学基础的工作是大多数由自己完成的之外,最关键的创造性的工作,自己完成的却只占比约10%左右。

    结合起人们对于六级文明的一些了解,六级文明极有可能掌握着空间相关的技术这一事实,人们认为,这一猜测大概率是正确的。

    人们认为,暗能量在宇宙之中是均匀分布的,且密度不变。这就会面临一个问题:既然宇宙在加速膨胀,整个宇宙的体积不断变大,那么,暗能量既然均匀分布,密度就该随着宇宙的膨胀减小才对。

    此刻,已经达到四级文明巅峰阶段,具备了充足科技实力向暗力理论展开冲锋的人类文明,毫无疑问对暗物质和暗能量具备了更多的理解和猜想。

    在科学家的猜想之中,暗力子的传递路程越远,其速度便越快,传递路程越近,其速度便越慢,最慢甚至可以达到等于光速。

    而如果不在中子星周边,实验距离太大的话,又会因为暗力子传递速度太快,导致观测难度直线上升,直接超出人类的观测极限。

    再度提升时钟精度,不太可行。

    中子星周边的空间,就类似于篷布。中子星本身便是那个重物。

    想办法提升理论之中暗力子传递所需要的时间?

    基于这个方向,人类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最终又提出了另一个猜想:或许,所谓的暗物质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一种物质,而是一种广义上的,质量不为零的玻色子。

    人们便打算在中子星两侧,真正的进行一次超距通讯实验,并借助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的时钟,来确认超距通讯究竟是否存在具备物理意义的延时。

    上百次试验,全部未能探测到延时存在。仅有的一次探测到的约为2阿秒的延时,经过进一步检查之后也最终确认,是因为某一台设备接口接触不良的缘故,并不是真的延时。

    因为暗能量具备一种“负压力”。它就像是气球之中的空气一样,相互排斥,越来越多,最终推动着宇宙这颗气球越来越大。

    前期准备工作,人们进行了足足数年时间。终于等到一切条件成熟,在韩阳的亲自关注之下,位于中子星一侧的超距通讯设备庄重的向另一台设备发送了一段简短的信息。

    这便是人类文明处于早期阶段之时,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解。

    据测算,当前可观测宇宙的所有物质与能量之中,暗物质占比达到了26.8%,暗能量占比达到了68.3%,构成我们可见宇宙之中亿万星辰,浩瀚星河的所有显物质,仅仅占比4.9%而已。

    暗力子的传递速度由路程决定。因为直线距离为一米的缘故,暗力子的传递速度便是路程为一米的速度。

    相关数据立刻传送到了位于数亿公里之外的大本营。这一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