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的难关。

    如果开学之前张王氏态度没有变化,那张渤海也只能乖乖去中学就读了。

    不过相比较万千新政学子,张渤海这种还有选择的人无疑是少数。

    自从年初官学毕业学子不再全面接受授予差事后,官学的含金量便开始下降,连带着的中学也遭受了影响。

    今年毕业的二十余万学子中,大部分学子的父母并不开明,许多父母都认为官学读完就已经足够,毕竟谁知道中学五年过后,朝廷会不会给分配工作机会。

    万一不给,那他们无疑又要浪费五年的资源。

    在大部分官学学子父母看来,如果官学不是强制执行,如果不是官学毕业可以获得工作机会……

    那他们也不会让所有孩子就读官学,而是只会挑出自己喜欢的孩子去读书。

    官学要强制就读,这没有办法,可中学没有这种限制。

    既然没有,那就没有必要再让孩子继续读下去,毕竟在负担三四个孩子就读官学的同时,再负担一个孩子就读中学,谁也不知道会多出多少费用。

    但凡是人,都会权衡利弊,毕竟他们的生活还很拮据。

    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学的推广并不算成功,提前报名的人也并不算多。

    直到鞭炮作响,永乐九年如期而来,摆在朱高煦手中的报名数量依旧不多。

    “五千七百二十七人……”

    春和殿里,听着耳边传来的鞭炮声,朱高煦不由得觉得手中奏疏的数字有些讽刺。

    “还是步子迈的太大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还跟不上扶持一个孩子十年不劳作的水平。”

    朱高煦释然了,毕竟后世建国初都不敢保证让所有小学毕业的孩子读上中学,更何况这个时代的自己。

    “就当下来看,恐怕截止报名结束,中学学子不会超过三万。”

    站在春和殿前,身着朝服的一名年纪五旬左右的大臣作揖禀报,而他便是刚刚上任的礼部尚书宋礼。

    相比较李至刚常常以权谋私,只注重江南而不注重北方。

    刚刚上任的宋礼显然没有地域偏见,对于关外中学的报名之事,他十分上心,并在大朝会结束的第一时间找到了朱高煦禀告。

    朱高煦翻看着各府的报名人数,微微颌首间也对宋礼安抚道:“这个数量已经不错了,毕竟这还只是关外。”

    “倘若关内的新政各省也跟着执行,那五六年后的中学学子数量恐怕也不会低于五十万,历年毕业者不下十万。”

    “对于朝廷来说,早年用官学学子担任胥吏是不得已的办法。”

    “如今官学学子数量已经饱和,那么就得想办法从数量提升为质量了。”

    “殿下英明。”宋礼没有拍马屁,他是真的觉得朱高煦这个先满足数量再提升质量的办法很不错。

    至少就现在来看,凡是推行了新政的地区,不管是行政效率还是税收数量都得到了提高,百姓生活也比之前滋润了许多。

    “今年的定额是四千万石,虽然看上去很艰难,但只要北方的北直隶三地新政推行成功,那四千万石的定额还是很容易满足的。”

    朱高煦提起了增加定额的事情,这在他看来是必然的事情,而群臣也早已习惯了朝廷定额每隔两年就会增加的情况。

    在今早的大朝会上,户部尚书郭资公布了大明去年的人口和耕地、财政情况。

    七千六百余万口,五亿八千余万亩,朝廷财政收入为田赋加军屯五千二百万石,以及各类税收八百余万贯。

    折色下来,朝廷财政收入接近三千万贯,平均每个百姓贡献四百文的税收。

    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