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发现各类情况和自己所说的差不多,但同时支出也很大。

    两项铁路同时开工,材料的运输无疑是最大的耗费,相比较之下,平整道基反倒是显得没那么麻烦。

    两京铁路经过的地方都有足够的人力,招募工人也并不困难。

    只要钱给的够多,顶多半年时间,两京铁路的道路地基就能挖掘平整并建设好。

    真正的难题,是运输和铺设铁轨,以及获取枕木。

    枕木从辽东、琉球府获取,运输到淮安府、河间府后炮制,铁轨则是各省铸造运输。

    仅仅七个多月时间,铁路上便已经花费八十万贯,一年下来一百五十万贯实属正常。

    不过按照这样的速度来看,两京铁路兴许用不了七年时间。

    “铁路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各地的铁轨、枕木储备如何?”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闻言也作揖道:“臣正要禀报此事。”

    “两京铁路已经由铁道兵马司接管,沿边有二百五十二个仓库,已经储备四尺五寸标准的铁轨一万六千吨,枕木七百二十吨。”

    “按照估计,每里铺设铁轨约九十吨,当下可以铺设一百七十八里。”

    “鉴于许多地方运送铁料困难,臣想询问是否可以与工部协调,对部分地区率先动工,先保证铁轨能运输到部分地区仓库,降低路上运费。”

    “如此的话,成本能降下半成左右。”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闻言合上文册:“如果确实对朝廷有益,那你便与黄福商量看看,总之工期不能耽误。”

    “臣领命……”郭资作揖应下,同时双手呈出一份文册。

    “这是工部递交户部的东北铁路文册,这本是从北京东至辽河西的第一段,臣经过检阅确认无误,请陛下阅览。”

    “交给太子吧。”朱棣对查账不感兴趣,他喜欢赚钱和花钱,但不喜欢过程。

    按照朱棣的吩咐,王彦将文册递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翻阅过后皱了皱眉,这是东北铁路的第一段,全程八百八十里,造价三百二十六万贯。

    “过去半年,矿工增加数量多少,产量提高多少?”

    修建铁路的钱粮大明朝都有,唯一缺少的就是铁料。

    朱高煦已经投入大价钱开始提升钢铁产量,现在过去七个多月,他很想知道情况如何。

    “增加三万六千四百人,预估今年能提高一万二千吨。”

    “此外,房山的工业区已经开始开始有机械进入,就是工人的工价是否太高了?”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却反问他:“中学毕业的工人可不好找,每个工人每年五十贯的工价算高吗?”

    “不算……”郭资汗颜,年俸五十贯,这都快赶上从八品官员的俸禄了。

    朱高煦给官营工人的工价很高,即便是矿工,也是不分地区,包吃包住的同时,每日工价五十文。

    除此之外,若是不幸发生矿难,则是抚恤一百贯,待遇极佳,而且招募条件并不高,听话就行。

    他这么做,就是要让民营矿场把待遇提高上来,他可不希望大明的工业起步建立在工人血泪上。

    他要真这么做,正统年间的矿工起义,兴许就要提前几十年爆发了。

    “当下全国隶属官营的工匠有多少,户部这边有记录吗?”

    “有!”见朱高煦询问,郭资不假思索道:“茶矿纺织及瓷器、军械等各种工场,分别有七十四万四千余人。”

    洪武年间有匠户二十五万,而今翻了三倍还多,但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一个是拼命向外逃,一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