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呢?
新奇引人幻想,连接给人希望!
新奇爽后,你会觉得太遥远,而连接过后,你会问:“几时能?”
这就是区别!
起点上有许多定式评论,比如“打卡”、“标记”等等,还有一条,扎心大大了:
因为现实不能,所以看网文!
为什么不能?谁规定不能?
是因为没考上好学校?刚从大厂“毕业”了?
游戏太费钱?女朋友分手了?
生活不易!大大知道。
可是呀,作者大大这辈人总是放不下一个执念,那就是,写小说读小说要有意义!
人生一世不能虚度!
谁不喜欢爽呢?苦哈哈地打拼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爽吗?
还有这样的小说吗?
读时引人入胜,脑洞大开,读完,掩卷深思,畅想之后,不是把人打回冷冰冰的现实,而是重燃起读者心中的那团火。
如果此时读者觉得一切并没有那么遥远、那么虚幻,能够触手可及,至少相信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那样多好!
若有人说:“你的科幻与现实连接得再紧,对我也没用,我本来就是科学盲呀!”
那怎么办?
不大懂科学知识,你心中的火就灭了吗?
不会吧?与科学无关但与希望有关的可干的事多着呢,比如晨练,比如与老板“智斗”。
跑题了吧?不是说科幻的连接性与读者有关,给读者希望吗?
我是小白,我能吗?
记得千禧年之交,国内某大型移动运营商,适逢手机市场大爆发,其利润和客户规模也大涨。恼人的是有两个竞争对手纷扰,运营商不差钱,向全社会重金征集广告文案。
几轮筛选过后,重金买来的广告语,只有两个字加一个标点符号:
我能!
亲爱的读者朋友,或许你正年轻,读完《致暗频率》之后,拉着罗姗娜和达芙妮的手,一起来吧!对作者大大和布劳恩教授大声说:
“我能!”
关于写作:
《致暗频率》的写作手法采用了非线性叙事。
起初,给读者造成了困扰,连好心的编辑都为作者捏了一把汗。
非线性叙事加上硬核科幻,阅读有门槛呀!显然不适合起点。
编辑是对的,刚发布的时候,有读者反映太乱,看不下去。
善意的读者说,有点像美剧,就是镜头转换太快,结论还是不适合起点。
对于文学来说,起点这样的网络平台是特殊的吗?
作者大大笃信科学,信奉一元论和普适规律。
最反感人家说:“太阳系是特殊的,只有地球的多个巧合因素才可能孕育生命等等。”
但现实就是现实,线下的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似乎真的是不相容的!
最有意思的是,线下和线上形成了两大阵营,而且都自认为处于鄙视链的顶端!
说回到非线性叙事,典型的代表是大导演诺兰,他的电影总是把故事线打散,时间顺序打乱。对观众来说,确实不太友好。
《致暗频率》的结构也是这样,地点在亮洲、欧洲、中东甚至大洋洲变来变去,时间从1936年到2028年跳进跳出,事件一边围绕着节拍器,另一边又为饭盒揪心。
就不能顺着写吗?为什么要这么拧巴呢?
其实,非线性叙事也有优点,就像多条簧片,把一头卷紧,另一头会自然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