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控制在了一万六千人——各兵种组成总共八校尉的数量级。
而这支汉家历史上,第一支常备野战军,军名:飞狐。
自创立至今,飞狐将士都坚守在燕、赵之交的飞狐迳,随时准备充当汉室边墙的救火队员。
经年累月的战斗经验,更是让这支部队孕育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军魂,或者说是‘标志’。
——自初任飞狐都尉令勉开始,飞狐军上下将帅,都酷爱筑京观!
凡飞狐军所过之处,但凡有外族存在,就必定会在飞狐军离开之后,留下一处或大或小,却必然令人恶寒的京观。
在飞狐军这支独苗的支撑下,汉室边墙自国祚鼎立至今,虽大小战火不断,但总归是没出现什么大漏洞。
直到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人自北地——自汉家版图西北角突然发动袭击,远在汉室版图东北方向的飞狐军鞭长莫及,汉家才迎来了第二、第三支,以及后来的常备野战军。
说来也是刚好有这个契机。
在边关告急,匈奴人一度威胁关中,乃至于长安时,太宗孝文皇帝为了确保长安的安全,一口气在长安周围设立三营,以拱卫京都!
战后,下意识要按照惯例,将这些‘临时编制’遣散的太宗皇帝,也终于意识到了什么。
——那一战,汉家之所以毫无还手之力,匈奴人之所以能直驱而入,自边关到都城长安如若无人之境;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汉家唯一的常备野战军:飞狐军,因为距离因素,而没能及时支援边墙防线出现漏洞的北地郡。
但凡汉家除东北方向的飞狐军外,还能有第二支常驻西北方向的常备野战军,匈奴人就算是天神下凡,也绝不可能如此顺利的兵临箫关,乃至于让先锋部队火烧甘泉宫。
战争虽然结束,但战争需要复盘,问题需要总结;
而总结出来的所有结论,都指向一个迫切的需求。
——汉家,迫切需要拥有第二支,乃至第三支、第四支飞狐军!
倒不是说在燕、赵之交的飞狐迳,再分别设立几支常备野战军;
而是汉室需要有更多的常备野战军——更多的由脱产职业军人,所组成的常设编制部队。
于是,太宗孝文皇帝拍板决定:战争爆发后,临时设立的、拱卫长安的三营:细柳营、霸上军、棘门军,无限期搁置遣散进程。
换而言之,就是委婉的将这三支临时编制,转变为了汉家继飞狐军之后,第二、第三、第四支常备野战军。
之所以是‘无限期搁置遣散’而非‘改编为常备野战军’——之所以这么委婉,是由于这三支部队,与飞狐军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不同。
飞狐军的第一任都尉,是令勉。
此人乃太祖高皇帝所任命,且在担任飞狐都尉的同时,为飞狐军赢得了‘默认兼车骑将军衔’的超然地位。
如今的飞狐军,无论是从行军布阵,还是整个军队的操演模式——乃至于那极具个人特色的变态爱好:筑京观,都带有极为鲜明的‘令勉特色’。
但飞狐军上下,从来没有一个人会说:飞狐军,是令都尉、令车骑的军队;
从来不会有人觉得,令勉的子孙后代,就更有资格担任飞狐都尉、更有资格‘继承’飞狐军。
——自创立那日起,飞狐军便定下了‘唯才是举’的基调!
只要入了飞狐军,你是谁、什么身份、家庭背景如何,统统不重要。
唯一能为你赢得尊重、地位的,是你的实力。
准确的说,是武力。
就拿飞狐军第一任都尉令勉来说:在太祖高皇帝一朝,那个将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