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用,把那些红枣呀,瓜子呀,核桃呀,挑最好的留下来,准备撑这一回门面。一旦进入正月,各个村的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卷入到这欢乐的浪潮中去了。有的秧歌迷甚至娃娃发烧都丢下不管,只顾自己红火热闹。人们牛马般劳动了一年,似乎就是为了能快乐这么几天。

    但自“文革”以来,闹秧歌就作为“四旧”而被禁止了。打坝修梯田代替了传统的节日。那些年提倡“吃罢饺子就大干”,人们在正月初一就被赶上农田基建工地。可以想来,这些年里,这些村庄在一整个正月,那心情是多么灰呀!胳膊腿是多么痒痒啊!有些唱主角的伞头急得不行,常常在基建工地上以锨代伞,唱上那么几段,众人就一边劳动,一边按下首给他呼应。那十年的春节,对于黄土高原上的人而言,那不是过年,而是过晦气。

    后来,政策渐渐松动,激情的人们立刻就把熄灭多年的红火又煽动起来了。先是由一个村的火一起来,接着整个公社所有村庄的火都烧起来了!

    公社和县上除不拒挡,还支持农民恢复这传统的红火热闹。

    村民们不仅恢复了闹秧歌,还恢复了很多的传统剧目,像正月十五“转灯”这样的传统,也及时地得以恢复。

    当这些传统项目恢复以后,无论在任何场合,总要表演一番。大到国家节日,小到婚丧嫁娶,都要来上那么几个保留节目,不但能博得满堂彩,还为传承“非物质”文化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此时,人们把地点放在马店村小学,也就减少了很多繁文缛节,诸如“转院”一类挨门上户送好运、讨吉利的过程,就直接省略不计了。当然,调皮的“伞头”还是会象征性地绕场一圈,将手伸到观众面前讨要“彩头”,也没人会给他,大家嘻嘻哈哈打闹一番,不需要年节时的神圣和严谨,完全就是为了玩儿,也就玩笑一般了结了。

    过程可以不要,唱词却不能忽略。各个村的“伞头”都已做好准备,大有斗个鱼死网破的架势。只等腰鼓炒热全场,“铁嘴”们就亮开嗓门开唱——

    一圪嘟嘟葱一圪嘟嘟蒜,

    一圪嘟婆姨一圪嘟汉,

    一圪嘟秧歌满院转,

    一圪嘟嘟娃娃撵上看……

    开场以活蹦乱跳的唱词渲染了众人的情绪,接着真正的斗嘴主角粉墨登场,好戏才算开始:

    什么人开天又辟地,

    什么人钻木显威力,

    什么人先宬窑洞里,

    什么人八卦排节气?

    盘古开天又辟地,

    燧人钻木显威力,

    有巢氏先宬窑洞里,

    伏羲氏八卦排节气。

    ……

    秧歌的扮演角色“毛鞑子、老毛、蛮婆、蛮汉”等,与观众亲密互动,其乐融融,反映了生活在陕北地区的祖辈多民族交融的历史。陕北秧歌是汉族舞蹈,又有少数民族元素,诸如延川秧歌的有些动作就是回族舞蹈演变而来的,曲调也与甘肃民间小调有相似之处。

    今天注定是一个狂欢的日子,除了文艺汇演,晚上还要放电影。旁村的人说:放的三部片子,都是新片,两部国产片,分别是《喜盈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还有一部外国片,讲二战的,叫什么《德黑兰43年》。

    傍晚的时候,电影放映员就来了。两辆自行车在“链子嘴”们的妙语连珠和观众的欢呼声中悄没声息的进了校园。两辆自行车上,一辆载着幕布和放映机;另一辆自行车后支架上,一边绑着蓝灰色的铁皮盒子,里面装的是电影胶片,铁皮盒子的侧边用红色的广告笔写着电影的片名。另一边绑着一个四四方方的黑色音箱。支架最上方,垛着一台墨绿色的小型发电机,散发出淡淡的汽油的芬芳。

    校长组织人员挂幕布,接电线电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