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关系的正直官员,往往能够不受官场习气的影响,忠于天子安守本分,臣相信他能将御史台开创一个新局面。”

    赵顼当然知道王安石为什么推荐王陶,因为王陶是支持变法的,但王陶乃是天子宠臣、东宫旧人,以他上位,守旧派也难以有异议。

    赵顼想了想点头道:“好吧!朕便任命王陶为御史中丞。”

    王安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有王陶为御史中丞,以后制置三司条例司便更好做事了。

    这时,赵顼又道:“再有就是关于政事堂的首相,先生上回既已推辞不受,不知可有另外的推荐人选?”

    “启禀官家,臣倒觉得知枢密院事陈升之资历足够,又曾在河北出任地方官十年,知尽民间疾苦,更重要的是他非常了解宋辽局势,由他入相,除了有助于变法之外,将来更能够贯彻官家的北伐大计。

    至于王珪,从这次御史台审结的案子就能看出,他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全!加上官家如今在极力备战辽事,让一个反对战事的首相左右,定然会影响到官家的备战。”

    王安石的脑子极为聪明,他的言语里丝毫不提及任何变法派和守旧派之间的矛盾,而是直接拿出陈景元的案子为依据,指出王珪考虑问题不周,用人不当。

    一般高层用人,最忌讳的便是被人抓住把柄,不管赵顼再怎么信任王珪,但王珪一旦被弹劾,而且证据确凿,赵顼就不得不考虑朝廷的影响,即使不处分王珪,但也不会再听之任之,这是一个帝王应遵循的底线。

    况且王安石又拿出北伐备战来说事,尽管他知道陈升之和王安石是密友,却也无话可说。

    赵顼沉默片刻问道:“蔡确情况如何?”

    “回禀官家,富弼罢相后,听闻蔡确和王珪关系甚密。”

    赵顼一怔,目光立刻变得犀利起来:“是吗?”

    “臣不会欺瞒官家。”

    赵顼当然明白蔡确和王珪关系密切的含义,这极可能意味着蔡确暗地里已经投靠王珪了。

    沉思良久,赵顼点了点头道:“关于首相之事,朕再考虑一下吧!”

    ......

    熙宁二年十二月初三,天子赵顼正式下旨,原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入政事堂,接任曾公亮首相之职,另任命礼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王陶为御史中丞,司马光不再兼任。

    与此同时,赵顼做出御批,认可三司会审的陈景元刺杀案,三名行刺士兵处斩,潘旭无罪释放,并升一级为军都指挥使,已病死狱中的虞侯则追封为武德郎,准其家属厚葬,并赐钱千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