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眼。这段文说:在我们生命当中,主导我们见闻觉知的,不是你的眼根,也不是嘴巴,真正的背后的本来面目,最终的主人翁,其实是我们的一念心性,那个不生灭心,只是我们没有去把它找出来。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听到以后,口已默然。他心中对这样子保持默然,但是内心还没有真实的开悟,所以他希望佛陀能够进一步的对于我们所要依止的不生灭心,能够更加的加以开示。这时候他合掌,表示内心的虔诚,期待佛陀进一步的慈悲教诲。

    关于这一段的请法,我们从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我们看出了两段消息:第一个,阿难尊者的状态是:口已默然,但是心未开悟。我们先作解释第一段:

    阿难尊者在整个过程当中,他示现一个凡夫,所以他的心是住在生灭心,但是经过七处破妄以后,他破到这个时候,是言穷理尽,无话可说。所以他对于达妄本空,知道妄想是生灭的,是没有自体的,它只就是一个心境的碰撞,创造出一个感受,一个想法。所以当你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根本找不到。

    我们的感受跟想法是怎么样?是没头没尾的,它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你问我刚刚感受跑哪里去了?没跑哪里去。它只就是从空性而来,又回到空性,它只就是在过程当中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所以他对这个妄想没有自体,已经完全认同,所以口已默然,表示对妄想是毕竟空,这一部分他认同,但是心未开悟。他对于我们真实的心性,还不能够直下承当,因为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陌生。

    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一念心性而来!大家听到这一句话很难接受,太陌生了。所以这时候他的确是觉得佛陀只有一段的开示,没办法让我们直下承当,所以这个时候心未开悟。所以从这个默请当中,看出阿难尊者的心态已经了知达妄本空,但是还不能够承当知真本有。

    己二、正示(分二:庚一、徵名验解。庚二、现相证成。)

    这个时候,佛陀面对阿难尊者这样的状态,他就要开始慈悲的开示阿难尊者。

    庚一、徵名验解(分三:辛一、如来问。辛二、陈那答。辛三、如来印可。)

    首先佛陀就徵问桥陈那比丘的名称,来验证诸位比丘开悟的过程。

    辛一、如来问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我们看经文:尔时世尊,这个尔时,就是说阿难尊者听到:如是见性,是心非眼以后,他就默然的在那个地方合掌,请求佛陀再一次的开示。就在那个时候,佛陀这个时候就先安慰阿难尊者,就展开了又柔又细的具足网缦相状的紫金光手,那么这个时候又张开了五轮指端,就来安慰阿难尊者。一方面就教诲阿难尊者,他说:我回顾我最初成道的时候,我来到了鹿野苑,为阿若多,憍陈那等五比丘,来开演四谛法门。

    这一段我们解释一下:

    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有很多说法,我们用一般性的说法,一般性的说法是:佛陀是十九岁出家,出家以后,他先到外道修行的地方,参学了五年。这五年当中的重点是修学禅定,以禅定来摄心。但他觉得不对,因为心中的颠倒妄想,你用禅定把它压住,如石压草,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他就离开禅定外道的学者,一个人到苦行林修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麦。这整个过程当中,因为释迦牟尼佛是太子出家,他的父亲很舍不得,就派了在释迦族当中的王公大臣,五个年轻人,希望把佛陀请回皇宫,叫他不要出家。但是佛陀出家的心非常的坚定,不成佛道誓不回宫。这五个没办法,回去也没办法交代,只好陪着佛陀修行。但是佛陀后来觉得苦行虽然可以磨练身心,但也不是悟入圣道的一个真实的方便,他就离开了苦行林,后来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