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是导演,现在要让演员表演经历长期关押,终于重获自由的片段,要求是准确释放情绪。
体验派演员,如果他有过失去自由的经历,比如被传销关押拷打,那么好,他上去就给出了一个90分的表演。
再仔细磨一磨,或许能给到95分。
可是如果他从来都没有过类似的经历,那就麻烦了。
怎么演?
导演你等等,我去找个监狱,体验几天。
然而这种体验肯定失真,因为并没有真正失去自由,他不知道那种重获自由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真听真看真感受,斯氏体验的核心在哪儿呢?
没有了,对吧?
那如果是一个表现派演员,他就会开始在心里构建这个角色的形象。
角色是什么人?
因为什么而入狱的?
性格什么样、家庭关系如何、讲话什么腔调?
具备上面所有特征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是什么样的反应?
一顿拿捏一顿设计,上去一演,浮夸得很。
好的表现派演员能给出80分的表演,寻常一点的,60分都难。
套路、表浅、没有任何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
这就是表现派演员单纯模仿的限制。
如果是一个方法派的演员,那么他肯定要将某种类似的情绪替换进来。
我没蹲过监狱,但是在高考结束之后,我嗷嗷叫着扔掉书的那一刻,情绪应该是差不多的,OK,就用它。
于是演员给出一种终于解脱的惊喜,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非常激动的释放出来。
这么演没什么大问题,但是,结束学业的自由,真的能和重获新生的自由相比吗?
不可能的,对吧?
可问题是,如果情绪再给多一点,马上就显得浮夸了。
精确度不够,想在量上面找补,那肯定不行。
所以你瞧,面对很特殊的表演需求,大部分人都演不好。
但是,如果叫你上场,而你每天都坚持进行最高强度的海豚训练和飞翔训练,那么你根本不需要演——
找回那一刻的情绪,抬起头,看一眼镜头,这就足够了。”
我超,屌啊!
方星河听懂了,正因为懂,所以震撼。
格氏和斯氏的底层核心都强调“从体验出发”,但格派更极端,通过“身体与情绪相通”原理,来挖掘各种各样的情绪。
因此,更真实、更残酷、更虔诚、更有侵略性。
方星河终于知道,为什么冯远征能把安嘉和演得那么变态了,因为相关训练里就有专门挖掘“原始兽性”的部分。
那不是一种简单的残暴,而是一种更加赤裸的动物性,最质朴,最深刻,最坦诚。
方星河终于确信,格派就是为了特殊情绪而生的。
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表演体系都有具体的演员训练方法,斯坦尼体系有,方法派有,但是他们两个加起来都不如格派极端。
额,简单理解:格外擅长演变态。
因为格派演员对待自己也贼TM变态……
这天,方星河的训练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除去中间的吃饭和休息,几乎是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高强度动作。
冯老师放他回家之后,他累得几乎一动都不想再动。
可是到了9点多,少年仍然努力爬起来,写了一篇心得。
“演员的基本功之声台形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