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袁世凯自己的犹豫,所以才没有发动进攻。

    那么,为什么后来慈禧重新掌权后,没能对袁世凯进行处罚呢?作为传统的军事主官拥有全部权力。你要对自己的指挥权负全责。战胜了有上级奖励,打败了受到上级处罚,有可能会被自己的部下取代,所以他们不能轻易犯错。有应付上级的需求,也有被部下背叛的可能,风险一直存在,而且很大。当袁世凯失去了部分指挥权,也就意味着他的指挥权是和下级分享的,如果有奖励,是他们都有奖励,如果是处罚,他们一起受罚,因为他们是一个集体。所以被部下背叛的可能性变小,所以在袁世凯有部下支持的情况下,才有能力向上抗争,慈溪的权术手段,也无能为。

    而这时的背景是什么?新军武卫军一共5部,有4部和八国联军进行交战,被击溃后残部四散逃跑。荣禄和董福祥两人带一部分跟慈溪外逃。作为原来同属于李鸿章北洋团体关系比较亲密的聂世成,宋庆两部分,聂士诚战死,宋庆老迈(1902年没得)而且他们刚刚打了败仗,失去了组织,有时候上级的权威可以强行执行,但不代表下面的人没有反对意见。下级军官也是有彼此的关系,互相联系的(北洋武备学堂,留洋经历,受训过程)。他们看到袁世凯也受到命令,但却抗命,一下就感觉找到组织了。袁世凯有意拉拢他们,他们有意投靠。三部分军队开始合流,袁世凯部,开始增加到15000人。

    新军一共5部分,但每个部分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比如,作为中军亲王荣禄统帅的部分就有1万多人。袁世凯有7500人,原来只占新军1/8的比例。在其他四部大量逃散损失的情况下, 他在新军中的比例开始上升到1/3,甚至1/2。

    而作为部队老长官的李鸿章。作为老牌传统人物,他对部队的控制是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部压力,以慈溪为首的中央势力一直想完成对军队的吞并,控制。而将部队作为私产的军队主官自然会反对,互相抱团。一个方面是内部的互相制约。比如袁世凯、宋庆、聂世成三部,作为一个三角形互相制约。加上后勤财力的控制。一个方面是私相授予,情义拉拢,利益输送。

    1901年,李鸿章去世。北洋集团拥有大量的财富,财富失去权力的庇护,将会变成肥羊,任人宰割。

    此时袁世凯拥有军队,却没有后勤保障,原本就关系亲近,加上互相需要,私人关系,有信任保障,于是双方迅速合流,开始了有李鸿章北洋集团到袁世凯北洋集团的承接。

    后期依靠财力优势,将北洋军队扩充到六镇。清庭只能控制1.5镇。袁世凯可以影响4.5镇。在北洋六镇,新军之中,袁世凯开始慢慢占据优势。

    而清廷的根基优势,则在于那面上的20万八旗和传统的几十万地方绿营兵,在袁世凯派兵进东北,满清东北排汉活动失败后,彻底丧失活动机能。地方中立观望。武昌起义调不动一兵一卒。八旗腐朽无力。

    讲下自己的看法,同治中兴,是不是1860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后,在口岸收进出口贸易税?这时传统优势产业还没有完全被国外竞争对手打掉,贸易盈余到持平。再到1870后海外工业革命发展,大量出口商品到清朝,开始每年亏钱,这钱占多大比重?好像是让太平天国后清庭中央财政翻了一番,原来的内部税加上了对外贸易税。有这钱中央才能和李鸿章搭班子,一起干,拿钱给李鸿章干洋务,换慢慢交权,用时间和财富拉拢瓦解地方势力。

    甲午前,海军费用修园子才会闹得沸沸扬扬,对外贸易的收入,海关收入,中央财政的钱基在萎缩,不争吃个屁啊?裂痕加剧,甲午战败,后面才开始翻脸,政治不稳。

    北洋军队的建立,确实完成了中国传统军队向现代化军队的转型。但他作为一支军队,没有明确的对外作战目标,后作为统治工具,它的大部分作战目标都是对内进行镇压,对传统老式部队进行碾压。

    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