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他唯一洗清自已的机会,换一个时候辞官还乡,是不会产生应有地效果的。

    杨凌默默地点了点头,问道:“既然如此,在下便不再相劝了。  还请李大学士坦诚相告,大人意欲还乡,何以一定做此安排?”

    李东阳微微一笑,说道:“老夫退了,老焦年岁比我还长,也干不了几年啦,来日之内阁,便是介夫之天下(介夫,杨廷和字)。

    昔日刘、谢两位在朝时,我们便发议论,杨廷和、杨一清再加上你威国公,这小三杨说不定能重现昔年仁宣之治时三杨当朝的盛况。  可是,威国公如今爵显位尊,已不能入朝辅政。  杨廷和与杨一清嘛..........”

    李东阳徐徐道:“二人都是为相之才,杨廷和博学宏毅,见识远大。  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论经邦济国之事,实不如他.不过杨廷和对于同僚,不免高亢。  大明第一神童嘛,从小性情高傲一些也是寻常,但一朝宰相,个人胸襟气度对于朝政影响甚大,这是他的缺点,杨一清就谦抑多了。  此外,廷和对于不同政见者,稍嫌苛刻,不知容忍,刚极易折。

    而杨一清曾遭贬黜,性情久经磨炼,较之沉稳圆滑。  杨一清做事知道隐忍,知道迂回迁就,另出机杼以达目的,这一点杨廷和不如他。  然而谈到理政、理财,目光长远,这方面的才能,杨一清不如杨廷和。  这两人,一个长于治政才能,一个长于治政手段,各有所长,如能互补,则珠联璧和”。

    他见杨凌欲言又止,便笑道:“我明白你地意思,这两人一向不合,若有机会,还不免勾心斗角一番。  不过这两人都是忠心耿耿之臣,小事会计较。  一旦由其身负内阁重任、肩负大明乾坤,这点深浅还是知道的,不会拿国家大事,做为个人政争之手段。  ”

    杨凌沉默片刻,觉得李东阳虽对二人地优缺点一针见血,还是过于高看了两人公私分明的能力。  不过他也认为杨廷和的性情,若是遇到弘治皇帝那样的人。  说不定就是君臣鱼水,两相得宜。

    然而对于正德这种年少气盛的少年天子来说。  一旦杨廷和大权在握,很可能因为种种事故,导致君臣相争,酿成祸患,有杨一清这样沉稳练达的人从中制衡牵制,平衡内阁,强于一家独大。  便道:“李大人求去,想必此事杨大学士已经知道了。  不知杨大学士可曾举荐有人?”

    李东阳捋须道:“自然,杨廷和推荐两人,一人任吏部尚书,一人入阁主政。  他们是刘忠、梁储,现在是专典制诰的大臣,挂地是吏部尚书衔,呵呵。  这两人原是太子春坊讲官,皇上旧臣,官职品秩倒也合适,难怪皇上取舍不下”。

    杨凌一听便明白了,不禁也发出会心地微笑:杨廷和也是东宫春坊出来地人,原是太子侍讲。  刘忠、梁储也是侍讲,这三位老师说不定原本就是一个办公室的哥们,把他们拉上来,自然方便自已办事。

    杨廷和才华横溢,雄心勃勃,入了内阁本想大展拳脚,做一位治世能臣,名垂青史。  可惜,他入阁非时,上边有德高望重地李老夫子压着。  轮不到他拍板当家;内廷有刘瑾那个天字第一号权阉作怪。  他又拉不下脸来学李东阳去公关交情,所以自入阁以来基本就是个摆设。

    现如今刘瑾剐了。  李东阳退了,杨凌隐了,正是他这棵四十多岁的小白杨茁壮成长的好机会,如果把两个一向交好、名望地位办事能力又远不如他的老同事拉进权力中心,那么他就是当朝第一人,尽可一展政治抱负。

    杨凌想了一想,又问道:“那么依李大学士所见,王华、杨一清两人,谁更适合执掌吏部?”

    李东阳露出一丝喜色,知道杨凌已有决断了,便立即答道:“自然是杨一清!”

    杨凌颔首,又问:“那么司礼太监一职,又是何人同大学士争议?”

    李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