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田宝坤没能等到的一天终于来了,鲍庆忠说:“我满意,老了老了公家给俩养老钱儿。今年大旱颗粒不收,村里不见一丝的担忧。想想以前,去城里亲戚家,老纳闷他们吃得少,原来人家肚里有油水。有肉有菜的现在,我都怀疑过去一顿四碗挂尖的高粱籽咋整下去的。你说过去少粮缺衣短柴火,将巴将儿糊碌饱肚子,人个个乐呵呵的;现在要啥有啥了,反倒挑皮检瘦儿的。”又说:“农民种地不交钱,国家还给补贴,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我摊上了。”农民一高兴,一根筋地往庙上想。

    庙在庙沟的沟头,沟因庙而得名。大殿和观音像都是红卫兵捣毁的,葫芦半片的还能辨别白灰罩面的墙根,仅剩下的破败山门还能确定这里曾有一座小庙。村里的老人非常尊敬庙里的尼姑,让孩子称呼高个子的年长尼姑为九爷,中等个子的中年尼姑为四叟。庙里还住着两个俗人,是一对母女。女孩叫小虎,小虎的妈妈病歪歪的勉强活着,就像一棵落架的黄瓜秧,村里人私下称她“强活”。强活没上庙之前,是锦城人,强活的男人不同意这桩婚事,被老爸老妈压着结了婚生了女。军队路过村子时,她男人参了军,战争结束后她男人当了个不小的官。一封信回家,小虎不认识的爸爸永远不想让她认识。老爷子老太太不干啊,媳妇是他们娶进门的,可是独子一句话都蔫了:“再多说话连你们俩也不认。”强活的要求也不高,公公婆婆承认就心满意足。后来两位老人去世,在官男人授意下家族的人欺负母女俩,走投无路的强活抱着女儿投奔自己的亲姑姑——四叟。庙上的四口人都是杨家沟的户口,因为九爷和四叟的佛缘,村里没人难为这对母女。小虎与村里的同龄人难以合群,小学只上了二年。庙在山腰,水井在沟底,步步上坡的土路上,矮个瘦小的强活跟还是孩子的小虎抬着小半桶水,每次被人看到,母女总是坐在土路上拔气儿。那个活不起的样子使队长心生怜悯,派人每天给她们挑水三担,这才结束了病弱母女的取水历程。此后,强活单薄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山腰,夹着鸡脖儿粗一捆的柴火,总是侧歪在路边,拔气的时间多于走路打柴。庙的院里院外都是果树,梨、杏、枣、桃是她们油盐酱醋的来源。庙上养猫是防老鼠,养狗是防杨光们。这条老狗真是好条狗,对祸害小庙皮毛的人连咬带追,可是对上房揭瓦的红卫兵连狗屁都不敢放一个。狗仗人势,主人怕的狗更怕。

    土地承包给个人的时候,庙的住持四叟当着村里人的面把强活剃度收归门下,强活穿起棕色长袍皈依佛门,法号静心。家家粮食充足以后,人们想到庙。“这庙是方圆二三十里最大的庙,庙的院子里有一片大柏树,我小的时候,老人说他们小的时候柏树就这么粗,今天还是这么粗,没见树干长过,谁都说不上树的年龄到底有多大。农会的时候建房,檩子是南湾子的,梁柁都是这的柏树,不成材的剩下三棵,不然全毁了。我们鲍家是老黄瓜——黄种,蒙古世袭的王爷,老辈子上出过两个王妃。我们这一支迁到这里,建起鲍家大院的时候,就建起了这座庙,这庙是鲍家的家庙。”村民听懂了鲍庆忠话里的话儿:四叟年迈,静心力拙,光复庙业要靠他,他也的确是合适的人选。村里人有钱捐钱、有物献物,有力出力。大殿上梁的时候正值暑假,杨光一家三口回村,女儿小艺儿跟着一群小伙伴跑上山,建造中的大殿最吸引人,孩子们最爱凑热闹。全村能自己走上来的人都到齐,这是村里的大事,搬动一块青砖都是在敬佛。小艺儿爱吃露天的大锅饭,爷爷奶奶百唤不回。为此杨校长笑着决定,“看我孙女吃得这个香啊,我再捐一袋白面。”重建观音殿立了一个功德碑,村里好多人碑上题名。大铁钟重回故地,庙上敲完大队敲,大队敲完庙上敲。大殿建起来,没钱重塑佛像金身,只好请来一尊小瓷像观音先拜着。

    小打小闹地年年鼓捣,寺院的院墙修起来,四叟圆寂,静心主事。从此,一切事、物由鲍庆忠包办。他再发力,染黑花发,架个眼睛,拎的包里除了佛经还有三本策划书:《聚会寺佛教圣地礼佛图》。《滴水砬六磴砬探险旅游开发规划书暨金鱼娘娘庙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